[1] 华祥文.唐山地震前后北京、天津周围地区应力场的变化过程[J].地震学报, 1980, 2(2): 130-145. [2] 华祥文.震前应力变化与震后应力过程的研究[A].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地震预报方法实用化研究文集—地震学专集[C].北京:学术期刊出版社, 1989. 448-459. [3] 成尔林,李桂芳,陈和川. 1976年四川省松潘-平武7. 2级地震前后主压应力轴的方向特征[J].地震学报, 1982, 4(2): 136-148. [4] 成尔林,庞明虎. 1976年盐源-宁蒗6. 7级地震前后平均应力轴取向的时间特征[J].地震, 1985, (6): 20-27. [5] 周翠英,魏光兴. 1983年菏泽5. 9级地震前鲁西、豫北地区小震应力场的动态变化[J]. 地震, 1987, (4): 12-19. [6] 赵根模,楮宝珑,郭瑞芝.宁河6. 9级强震前小震主应力轴取向的变化[J].地震学报, 1983, 6(4): 414-424. [7] 阚荣举,刘祖荫.龙陵地区大地震前后平均应力轴取向的时间变化[J].地球物理学报, 1983, 26(6): 564-572. [8] 刁桂苓,于新昌.唐山地震前后京、津、唐、张地区的综合断层面解[J].西北地震学报, 1980, (1): 30-47. [9] 阎明.矛盾符号比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A].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地震预报方法实用化研究文集—地震学专集[C].北京: 学术期刊出版社, 1989. 439-449. [10] 孙家林、武慧聪、阎海滨.关于强震前中小地震平均主应力方向和初动符号矛盾比变化问题的研究[A].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地震预报方法实用化研究文集—地震学专集[C].北京: 学术期刊出版社, 1989. 460-473. [11] 许忠淮,阎明,赵仲和.由多个小震推断的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的方向[J].地震学报, 1983, 5(3), 268-279. [12] 周翠英,华爱军,王梅. 1995年苍山5.2级地震前应力场的动态变化[J].地震地质, 1997, 19(2): 135-140. [13] 梅世蓉.地震科学研究论文集- 地震学、地震学前兆与地震预报[M].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3. 300. [14] 刘巍,王赵丽,孟燕英.大同-阳高2次地震前后震源应力场的变化过程[J].山西地震, 1994(4): 33-39. [15] 靳雅敏,于新昌.华北地区小震综合断层面解的动态变化.地震地质[J]. 1987, 9(4): 19-31. [16] 力武常次.地震预报[M].冯锐,周新华译.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78. 114-115. [17] 傅征祥. 1983年11月16日夏威夷Kaoiki 地震(MS 6.6)前后的小震震源机制解[J]. 地震学报,1991, 13(2): 139-149. [18] 李方全,孙世泉,梁海庆.郯城庐江断裂带附近应力测量结果的讨论[J].地震科学研究, 1983, (3): 1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