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家地震局鄂尔多斯周缘活动断裂系课题组. 鄂尔多斯周边活动断裂系[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8, 77-108. [2] 邓起东, 张培震, 冉勇康, 等. 中国活动构造基本特征[J].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02, 32(12): 1020-1030. [3] 王乃樑, 杨景春, 夏正楷, 等. 山西地堑系新生代沉积与构造地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6, 206-218. [4] 徐锡伟, 邓起东, 董瑞树, 等. 山西地堑系强震的活动规律和危险性区段的研究[J]. 地震地质, 1992, 14(4): 305-316. [5] 苏宗正, 程新原, 安卫平, 等. 山西运城盆地的中条山断裂[M]. 活动断裂研究(8).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1, 120-130. [6] 李有利, 司苏沛,吕胜华, 等. 中条山山前活动断裂带分布图(1∶50000)说明书[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12. [7] 程绍平, 杨桂枝. 山西中条山断裂带的晚第四纪分段模型[J]. 地震地质, 2002, 24(3): 89-302. [8] 王怡然, 李有利, 闫冬冬, 等. 中条山北麓断裂中南段全新世地震事件的初步研究[J]. 地震地质, 2015, 37(1): 1-12. [9] 苗德雨, 李有利, 吕胜华, 等. 山西中条山北麓断裂夏县段新构造运动[J]. 地理研究, 2014, 33(4): 665-673. [10] 司苏沛, 李有利, 吕胜华, 等. 山西中条山北麓断裂盐池段全新世古地震事件和滑动速率研究[J].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4, 44(9): 1958-1967. [11] 田建梅, 李有利, 司苏沛, 等. 中条山北麓中段洪积扇上全新世断层陡坎的发现及其新构造意义[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9(6): 986-992. [12] 慈洪娟, 闫冬冬, 李有利, 等. 中条山北麓韩阳段冲沟发育及其新构造意义[J]. 水土保持研究, 2016, 23(4): 363-367. [13] LV S, Li Y, Wang Y, et al. The Holocene Paleoseismicity of the north Zhongtiaoshan Faults in Shanxi Province, China[J]. Tectonophysics, 2014, 623(7): 67-82. [14] 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 中国历史强震目录[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5. [15] 鄢家全, 张志中, 王健, 等. 中国历史地震烈度表研究[J]. 地震学报, 2011, 33(4): 515-531. [16] 国家地震局科技发展司. 中国近代地震目录[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17] 安卫平, 李自红, 徐扬, 等. 山西省地震工程勘察研究院, 山西地震等震线图集[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9. [18] 邓起东, 陈立春, 冉勇康. 活动构造定量研究与应用[J]. 地学前缘, 2004, 11(4): 383-392. [19] 邓起东, 闻学泽. 活动构造研究: 历史、 进展与建议[J]. 地震地质, 2008, 30(1): 1-30. [20] 冉勇康, 邓起东. 古地震学研究的历史、 现状和发展趋势[J]. 科学通报, 1999, 44(1): 12-20. [21] 山西省地质矿产局. 山西省区域地质志[Z].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9. [22] 吴艳宏, 吴瑞金, 王强, 等. 运城盆地11 kaBP以来气候环境变迁与湖面波动[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1, 21(2): 83-86. [23] 王强, 李彩光, 田国强, 等. 7.1 Ma以来运城盆地地表系统巨变及盐湖形成的构造背景[J]. 中国科学(D辑), 2000, 30(4): 420-428. [24] 杨景春, 李有利. 活动构造地貌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25] 苏鹏, 田勤俭, 梁鹏, 等. 基于青衣江变形河流阶地研究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构造活动性[J]. 地震地质, 2016, 38(3): 523-545. [26] 徐伟. 中条山北麓河流地貌参数及其新构造意义[J]. 干旱区地理, 2018, 41(5): 1009-1017. [27] Potere D. Horizontal positional accuracy of Google Earth’s high-resolution imagery archive[J]. Sensors, 2008, 8(12): 7973-7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