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培震, 邓起东, 张国民, 等. 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J]. 中国科学(D辑), 2003, 33(增刊): 12-20. [2] 徐杰, 宋长青, 楚全芝.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地震构造特征的初步探讨[J]. 地震地质, 1998, 20(2): 146-154. [3] 赖晓玲, 张先康, 成双喜, 等. 张家口—渤海断裂带西缘壳幔过渡带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47(5): 798-804. [4] 徐锡伟, 冉勇康, 周本刚, 等. 张北—尚义地震的地震构造环境与宏观破坏特征[J]. 地震地质, 1998, 20(2): 135-145. [5] 李延兴, 赵承坤. 华北地区GPS监测网建设, 地壳水平运动与应力场及地震活动性的关系[J]. 中国地震, 1998, 14(2): 116-125. [6] 江在森, 张希, 陈兵, 等. 华北地区近期地壳水平运动与应力应变场特征[J]. 地球物理学报, 2000, 43(5): 657-665. [7] 杨国华, 韩月萍, 王敏. 近10年华北地壳水平运动的若干特征[J]. 中国地震, 2003, 19(4): 324-333. [8] 刘晓霞, 江在森, 武艳强. 利用GPS资料研究燕山-渤海带的运动状态[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0, 30(1): 21-26. [9] Shen Z K, Zhao C, Yin A, et al. Contemporary Crustal Deformation in East Asia Constrained by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Measurements[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00, 105(B3): 5721-5734. [10] 金红林, 胡新康, 王阅兵. 利用最小二乘配置方法研究张家口-渤海地震带周边地区应变场[J]. 大地测量学与地球动力学, 2012, 32(2): 7-10. [11] 吴伟伟, 孟国杰, 苏小宁, 等. 基于高斯距离加权格网法研究华北地区地壳形变特征[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5, 35(1): 7-12. [12] 方颖, 江在森, 张晶, 等. 张家口—渤海断裂带现今运动状态分析[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8, 28(1): 11-15. [13] 方颖, 张晶. 张家口—渤海断裂带分段活动性研究[J]. 地震, 2009, 29(3): 136-140. [14] 邓起东, 张培震, 冉勇康, 等. 中国活动构造基本特征[J]. 中国科学(D辑), 2002, 32(12): 1020-1032. [15] 武艳强, 江在森, 杨国华, 等. 利用最小二乘配置在球面上整体计算GPS应变场的方法及应用[J].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7): 1707-1714. [16] 刘志广, 杨博, 卢双印, 等. 青藏高原中南部近期地壳水平形变[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3, 33(3): 16-20. [17] 占伟, 黄立人, 刘志广, 等. 数据缺失对GNSS时间序列分析的影响[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3, 33(2): 49-53. [18] Altamimi Z, Collilieux X, Legrand J, et al. ITRF2005: A new release of the 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 based on time series of station positions and earth orientation parameters[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07, 112, B09401. doi:10.1029/2007JB004949. [19] 任金卫, 王敏. GPS观测的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级地震地壳形变[J]. 第四纪研究, 2005, 25(1): 34-44. [20] 孟国杰, 申旭辉, Vladimir Smirnov, 等. 堪察加地区现今地壳运动与变形特征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3): 720-731. [21] 杨国华, 李延兴, 韩月萍, 等. 由GPS观测结果推导中国大陆现今水平应变率场[J]. 地震学报, 2002, 24 (4): 337-347. [22] 任金卫. 利用GPS观测结果反演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变形运动[J]. 地球物理学报, 2002, 45(增刊): 123-135. [23] M7专项工作组. 中国大陆大地震中-长期危险性研究[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12. [24] 李瑞莎, 崔效锋, 刁桂苓, 等. 华北北部地区现今应力场时空变化特征研究[J]. 地震学报, 2008, 30(6): 570-580. [25] 武敏捷, 林向东, 徐平. 华北北部地区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1, 31(5): 39-43. [26] 马杏垣. 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图集[M].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89, 2-68. [27] 徐锡伟, 程国良, 马杏垣, 等. 华北及其邻区块体转动模式和动力来源[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1994, 19(2): 129-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