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胡聿贤. 地震工程学[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8.
[2] 高德潜.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统计方法的探讨[J]. 国际地震动态, 1996, (3): 6-10.
[3] 傅征祥, 李革平. 地震生命损失研究[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3.
[4] 国家地震局.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400万)说明书[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3.
[5]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 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评估(1990—1995)[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6.
[6]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 中国大陆地震灾害损失评估(1996—2000)[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1.
[7] 张肇诚, 郑大林, 徐京华. 中国震例(1989—1991)[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0.
[8] 陈棋福, 郑大林, 高荣胜. 中国震例(1997—1999)[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3.
[9] 陈棋福, 郑大林, 车时, 等. 中国震例(2000—2002)[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8.
[10] 郁曙君. 中国东部平原和西北部地区烈度衰减关系的研究[J]. 地震学报, 1995, 17(2): 203-211.
[11] 王继, 俞言祥. 华中、 华南中强地震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J]. 震灾防御技术, 2008, 3(1): 20-26.
[12] 马江洪.概率统计教程[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13] 吴开统, 焦远碧, 吕培苓, 等. 地震序列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