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下水影响因素研究组. 地下水动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5. [2] 汪成民, 车用太, 万迪坤, 等. 地下水微动态研究[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8. [3] 刘耀炜, 施锦. 强震地下流体前兆信息特征[J]. 地震学报, 2000, 22(1): 59-64. [4] 黄辅琼, 王吉易, 杨文政. 张北-尚义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特征分析[J]. 地震, 1998, 18(4): 358-366. [5] 车用太, 鱼金子, 黄振义, 等. 唐山大地震地下水位前兆场的特征及其形成与演化模式[J]. 地震, 1994, 14(增刊): 33-39. [6] 邵永新, 李君英, 李一兵, 等. 地下流体动态异常分布与局部构造的关系[J]. 西北地震学报, 2000, 22(3): 284-287. [7] 张素欣, 王吉易, 郑云贞. 地下水动态的最大熵谱分析[J]. 华北地震科学, 1998, 16(4): 71-75. [8] 殷跃平, 张作辰, 张开军. 我国地面沉降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5, 16(2): 1-8. [9] 周训, 陈明佑, 李慈君. 深层地下热水运移的三维数值模拟[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1. [10] 樊友丽, 周训, 林黎, 等. 天津地区深层地下热水开采动态分析[J]. 现代地质, 2006, 20(3): 486-493. [11] 朱岳清, 邢如英. 信息论最大熵谱方法的优良特性机器应用研究的新进展[J]. 地震. 1985, 5(4): 49-55. [12] 刘希强, 林怀存, 黄耕, 等. 全球、 中国大陆和华北地区地震活动韵律性时变特征及趋势分析[J]. 中国地震, 2004. 20(3): 247-256. [13] 刘蒲雄. 前兆地震活动图象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J]. 中国地震, 1993, 9(2): 112-120. [14] 张国民, 耿鲁明, 石耀霖. 中国大陆强震轮回活动的计算机模型研究[J]. 中国地震, 1993, 9(1): 20-32. [15] 车用太, 鱼金子, 刘五洲, 等. 张北-尚义地震的地下水流体异常及其成因分析[J]. 地震学报, 1999, 21 (2): 194-201. [16] 张素欣, 温学勤, 郑云贞, 等. 地下水动态的多年周期与强震多发期[J]. 华北地震科学, 2002, 20(1): 32-37. [17] 国家地震局《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编辑组. 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