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向文, 李辉, 等. 重力场与构造应力场内在关系的理论研究[J].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9, 19(1): 32-36. [2] 祝意青, 梁伟锋, 等. 中国大陆重力场变化及其引起的地球动力学特征[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7, 32(3): 246-250. [3] 祝意青, 王庆良, 徐云马. 我国流动重力监测预报发展的思考[J]. 国际地震动态, 2008(9): 20-25. [4] 申重阳, 李辉, 等. 2008年于田MS7.3地震前重力场动态变化特征分析[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0, 30(2): 1-7. [5] 陈石, 王谦身, 等. 汶川MS8.0震前区域重力场变化与震质中研究[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1, 26(4): 1147-1156. [6] 祝意青, 徐云马, 等. 龙门山断裂带重力变化与汶川8.0级地震关系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10): 2539-2546. [7] 李辉, 徐如刚, 等. 大华北地震动态重力监测网分形特征研究[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0, 30(5): 15-18. [8] 孙少安, 项爱民, 等. 龙门山区域重力网起算基准的扰动分析[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9(6): 8-12. [9] 曾华霖. 重力场与重力勘探[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5. [10] 李辉, 刘绍府, 刘冬至. 流动重力测量数据处理系统的基本理论[A]. 地震预报方法实用化研究文集(形变、 重力、 应变专辑)[C].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1. [11] 刘冬至, 李辉, 刘绍府. 重力测量资料的处理系统—LGADJ[A]. 地震预报方法实用化研究文集(形变、 重力、 应变专辑)[C].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1. [12] 李真, 陈石, 等. 多网重力数据联合平差和系统误差改正[J]. 地震, 2012, 32(2): 95-103. [13] 李瑞浩. 重力学引论[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8. [14] 董运洪, 李辉, 薄万举. 流动重力资料处理方法的研究[J]. 山西地震, 2006, (2): 34-39. [15] 李辉, 刘冬至, 刘绍府. 地震重力监测网统一平差模型的建立[J].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1, 11(增刊): 68-74. [16]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测量平差学科组.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17] 刘权威, 孟爱青, 杨安龙. 拟稳原理与精度估计[J]. 山西矿业学院学报, 1997, 15(2): 182-187. [18] 刘邵府, 李辉, 刘冬至. 拉克斯特重力仪测量平差中的相关问题[J].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0, 10(2): 67-73. [19] 万斐, 陈艳艳. 拟稳平差在测量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 地理空间信息, 2008, 6(6): 79-81. [20] 江志恒, 刘乃苓. 附合重力网的拟稳平差[J]. 物探与化探, 1991, 15(6): 465-4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