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ogi K. Active period in the world’s chief seismic belts[J]. Tectonophysics, 1974, 22: 265-282. [2] 马宗晋. 华北地区的地震地质分析[J]. 地震战线, 1975, (5): 23-31. [3] 马宗晋, 傅征祥, 张郢珍, 等. 1966—1976年中国九大地震[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2. 189-204. [4] 马宗晋, 蒋铭. 中国的强震期和强震幕[J]. 中国地震, 1987, 3(1): 47-51. [5] 蒋铭, 马宗晋. 华北第三、 四地震活跃期的对比[J]. 地震, 1985, (6): 5-11. [6] 蒋铭. 中国大陆地震的时空强转换[J]. 地震, 1988, (4): 35-41. [7] 戴英华, 金学申, 李淑莲. 聚类分析法在地震幕划分中的应用[J]. 地震, 1987, (4): 31-38. [8] 陈荣华. 华北地震区地震平静幕持续时间的变化及其解释[J]. 地震研究, 1994, 17(4): 407-412. [9] 李文英. 最大熵谱法在华北地震活动幕式结构分析中的应用[J]. 地震, 1996, 16(2): 121-127. [10] 黄建平, 马丽, 陈时军, 等. 定量分析地震活动的时间间隔特征[J]. 中国地震, 2005, (3): 409-423. [11] 朱红彬, 邢成起, 李红, 等. 基于应变释放阶段的华北第三、 四活动期地震幕划分[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0, 25(5): 1560-1567. [12] 黄建平, 李文静, 张晁军. 关于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地震震级的调查[J]. 国际地震动态, 2008, (10): 33-35. [13] 黄纬琼, 李文香, 曹学锋. 中国大陆地震资料完整性研究之二[J]. 地震学报, 1994, 16(4): 423-432. [14] 皇甫岗, 李忠华. 20世纪云南地区地震目录记录完全性评价[J]. 地震研究, 2010, 33(1): 1-6. [15] 苏有锦, 李永莉, 李忠华, 等. 川滇地区区域地震目录完整性最小震级分析[J].地震研究, 2003, 26(增刊): 10-16. [16] 王海涛, 李莹甄, 屠泓为. 新疆历史地震目录完整性分析[J]. 内陆地震, 2006, 20(1): 10-17. [17] 王琼, 延军, 高歌, 等. 新疆天山南部构造区不同时段小地震目录完整性分析[J]. 地震研究, 2011, 34(1): 35-41. [18] Mogi K. Migration of seismic activity[J]. Bull Earthquake Res Inst, Univ Tokyo, 1968, 46: 53-74. [19] Toksöz M N, Shakal A F, Michael A J. Space-time migration of earthquakes along the North Anatolian fault zone and seismic gaps[J]. 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 1979, 117(6): 1258-1270. [20] Qin Chengzhi, Zhou Chenghu, Pei Tao, et al.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Migra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sTaking the North China Region as an Example[J].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4, 18(2): 178-187. [21] 赵根模, 姚兰予. 东亚大陆的地震迁移(一)从西太平洋海沟到中国大陆内部的巨震及火山活动迁移[J]. 地震学报, 1995, 17(4): 440-447. [22] 赵根模, 姚兰予. 东亚大陆的地震迁移(二)沿地震带的迁移[J]. 华南地震, 1997, 17(1): 15-24. [23] 马宗晋, 李献智. 全球MS≥73/4地震的定向迁移[J]. 地震地质, 1994, 16(2): 127-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