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蒋凤亮, 李桂如, 王基华, 等. 地震地球化学[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9, 11, 51-61. [2] 南京大学地质系 编. 地球化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1, 123-124. [3] 科兹洛夫斯基. E. A 主编. 张秋生 主译. 科拉超深钻井[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9, 168-171, 198. [4] 胁田宏(张炜译). 东京大学理学部地震地球化学10年工作[A]. 见: 张炜等译. 日本地震地球化学研究[C].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93, 9-11. [5] 董瑞芳, 孙卫东, 丁兴, 等. 基性和超基性岩蛇纹石化的机理及成矿潜力[J]. 岩石学报, 2013, 29(12): 4336-4348. [6] Frieder Klein, Wolfgang Bach. Thomas M. McCollom. Compositional controls on hydrogen generation during serpentinization of ultramafic rocks[J]. Lithos, 2013, 178: 55-69. [7] 杉崎隆一等(钱洪译). 断层气体中氢气和二氧化碳的成因及其与断层活动性的关系[J]. 地震地质译丛, 1984, 6(6): 57-65. [8] 王金铎编译. 关于中央构造线根来断层氢气的释放[J]. 地震地质译丛, 1983, 5(1): 56-60. [9] 石慧馨, 杨会年, 王基华, 等. 断层活动部位的流体[J]. 科学通报, 1981, 26(1): 64. [10] 北京地震队水化组, 氢含量与地震的关系[J]. 地震战线, 1977, (4): 25-26. [11] 王基华, 张培仁. 宁河6.9级地震前光华井氢气含量变化机理[J]. 地震科学研究. 1982, (2): 52-54. [12] 王基华, 张培仁, 孙凤民. 地震前后地下氢气异常变化的又一实例[J]. 地震, 1982, (4): 17. [13] 车用太, 鱼金子, 刘五洲. 地壳放气动态监测与张北—尚义6. 2级地震预报[J]. 地质论评, 1999, 45(1): 59-65. [14] 杉崎隆一, 铃木和博, 大井田徹, 等(张魁林译). 地震活动与地下氢气逸出的关系[J]. 世界地震译丛, 1986, (4): 39-43. [15] 杜乐天, 强祖基. 气体致震—个可能的地震成因[A]. 见: 杨玉荣主编. 流体地球科学进展[C]. 1999, 北京: 地震出版社: 67-75. [16] 张培仁, 王基华. 氢-预报地震的灵敏元素[J]. 地震地质, 1993, 15(1): 69-77. [17] 车用太, 鱼金子, 张培仁, 等. H2与He映震灵敏气体及其干扰初析[J]. 地震, 2002, 22(4): 91-103. [18] McGee, K(王民福译). 以氢报震[J]. 世界地震译丛, 1986, (1): 62-64. [19] 王先彬等. 地震区温泉地球化学特征[J]. 中国科学, 1992, 22(8): 849-854. [20] 范书全. 气体观测技术[A]. 国家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编(车用太主 编). 地震地下流体观测技术[C].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5, 167-185. [21] 范雪芳, 黄春玲, 刘国俊, 等. 山西夏县痕量氢观测资料的初步分析[J]. 山西地震, 2012, (3): 7-12. [22] 邓起东, 张培震, 冉勇康, 等. 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J]. 地震前缘, 2003, 10(特刊): 66-73. [23] 郭增建, 秦保燕. 地震成因与地震预报[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