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万正.地震活动性参数的数理基础、相关性及筛选[J]. 地震学报, 1999, 21(2): 166-174. [2] 陆远忠, 阎利事, 郭若眉. 用于中短期地震预报的一些地震活动性参量相关性讨论[J]. 地震, 1999, 19(1): 11-18. [3] 姜秀娥, 陈非比, 汤淮. 邢台震群的应力场“窗口”效应[J]. 地震, 1981, 1(2): 11-12. [4] 王泽皋.邢台余震频度增高及以后发生的华北强震[J]. 地震学报, 1979, 1(2): 150-153. [5] 王泽皋, 刁桂苓, 张清荣, 等. 林县小震群[J]. 地震, 1981, 1(2): 9-10. [6] 夏瑞良.安徽省佛子岭台平均震源机制解及其前兆意义[J]. 华北地震科学, 1984, (2): 12-25. [7] 敖雪明, 王桂岭, 黄克强, 等. 相关地震预报方法的研究 [A]. 国家地震局预测预防司. 地震预报方法实用化研究文集—— 地震学专辑 [C]. 北京: 学术书刊出版社, 1989. 268-295. [8] 姜秀娥, 张国民, 单锦芬, 等. “地震窗”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A]. 国家地震局预测预防司. 地震预报方法实用化研究文集—— 地震学专辑 [C]. 北京: 学术书刊出版社, 1989. 296-311. [9] 马杏垣.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 [M].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89. [10] 吴佳翼, 曹学锋. 地震活动性的定量化问题[J]. 地震, 1983, 3(6): 13-16. [11] 索波列夫ГА. 震源物理与地震预报 [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7. 93-94. [12] 丁国瑜, 蔡文伯, 于昌清, 等. 中国岩石圈动力学概论 [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1. 318-320. [13] 张诚, 曹新玲, 曲克信, 等. 中国地震震源机制 [M]. 北京: 学术书刊出版社, 1989. 389-409. [14] 汪素云, 许忠淮, 葛民. 黄海、东海及邻区的地震构造应力场[J].中国地震, 1987, 3(3): 18-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