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GombergJ, Blanpied M L, Beeler N M. Transient triggering of near and distant earthquakes[J]. Bull Seism Soc Am, 1997, 87(2): 94-309. [2] Kilb D, Gomberg J, Bodin P. Aftershock triggering by complete Coulomb stress changes[J]. J Geophys Res, 2002, 107(B4): 060. [3] 吴小平、 虎雄林、 Michel Bouchon, 等. 云南澜沧—耿马MS7.6地震的完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与后续地震的动态、 静态应力触发[J]. 中国科学, 2007, 37(6): 746-752. [4] 吴小平、 黄雍、 胡家富, 等. 汶川MS8.0巨震产生的完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及其强余震群[J]. 地震研究, 2008, 31(4): 17-323. [5] 白仙富、 戴雨芡、 赵恒. 地震影响场应急评估方法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 2014, 23(4): 91-102. [6] 杨天青, 姜立新, 董曼, 等. 基于余震序列分布信息的地震极灾区快速判断方法研究[J]. 灾害学, 2015, 30(1): 8-15. [7] 郑韵, 姜立新, 杨天青, 等. 利用余震频度分布进行宏观震中快速判定[J]. 地震, 2015, 35(2): 23-134. [8] 郑韵, 姜立新, 杨天青, 等. 利用余震能量场进行宏观震中快速判定的研究[J]. 中国地震, 2015, 31(4): 98-709. [9] 傅淑芳、 刘宝诚、 李文艺. 地震学教程[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0. [10] 刘正荣. 地震学基础[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77. [11] Sarma S K. Energy Flux of Large Earthquakes[J]. Foreign Earthquake, 1977, 4, 14-20. [12] Gutenberg R, Richter C F. 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J]. Bull Seism Soc Am, 1942, 32(3): 63-191. [13] 郭履灿. 华北地区的地方性震级ML和面波震级MS经验关系[A]. 全国地震工作会议资料[M]. 1971, 1-10. [14] 张勇. 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反演方法研究[D]. 博士论文, 北京: 北京大学, 2008. [15] 张勇, 许力生, 陈运泰.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破裂过程快速反演[J]. 地震学报, 2010, 32(3): 361-365. [16] 王长在, 吴建平, 房立华, 等. 玉树地震震源区速度结构与余震分布的关系[J]. 地球物理学报, 2013, 56(12): 072-4083. [17] 戴丽, 谢政, 李建平. 粒子群算法课堂教学案例-求包含所有已知数据点的最小椭圆[J]. 大学数学, 2015, 31(1): 1-85. [18] Kennedy J , Eberhart R.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C]. Neural Networks, 1995 Proceeding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1995: 1942-19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