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Kanamori H. Global seismicity in Earthquakes: Observation, Theory and Interpretation[M]. New York: El-sevier North-Holland Inc, 1983, 596-608. [2] 王泽皋. 邢台余震频度增高及以后发生的华北地震[J]. 地震学报, 1979, 1(2): 150-153. [3] 张国民, 等. 关于区域应力场变化“窗口”的研究进展[J]. 中国地震, 1985, 1(3): 84-89. [4] 张国民, 孙士鋐. 华北几次大震余震应变释放特征及“应力窗口”的机制讨论[J]. 地震, 1985, (1): 1-6. [5] 姜秀娥, 单锦芬, 徐京华, 等. 华北强地震余震震群应力场“窗口”效应[J]. 西北地震学报, 1982, 4(4): 41-46. [6] 姜秀娥. 华北强地震余震群应力场“窗口”效应[J]. 西北地震学报, 1986, 8(3): 20-27. [7] 王泽皋. 关于“震情窗口”问题的实践和展望[J]. 地震学报, 1986, 8(3): 254-262. [8] 姜秀娥, 张国民, 单秀芬, 等. 地震窗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A]. 见: 地震预报方法实用化研究文集地震学专辑[C], 北京: 学术书刊出版社, 1989. [9] 宋俊高, 陆远忠, 施玉芳, 等. 震群用于地震预报的实用程式研究[M]. 地震预报方法实用化, 文集—地震学专辑. 北京: 学术书刊出版杜, 1989. [10] 苏鸾声. “博山震情窗口”预报效能的研究[J]. 华北地震科学, 1997, 15(3): 40-44. [11] 郑兆苾, 庆梅, 李敏莉. 霍山窗与华东中强地震关系研究[J]. 地震学刊, 1999, (2): 1-9. [12] 陈运平, 沈繁銮. 阳江6.4级地震晚发余震的窗口效应[J]. 华南地震, 2001, 21(3): 15-19. [13] 刘小凤, 梅秀苹, 张小美.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地震窗口特征及其预报意义[J]. 西北地震学报, 2003, 5(4): 359-364. [14] 王培玲, 胡玉. 湟源地震窗预报方法及效能的研究[J]. 高原地震, 2004, 16(4): 22-25. [15] 苏鸾声. 小震调制窗口及其在中期预报中的应用[J]. 地震学报, 1995, 17(1): 41-45. [16] 陈宇卫, 张军, 庆梅, 等. “霍山地震窗”小震序列运动学参数时变特征研究[J]. 地震, 2007, 27(1): 26-32. [17] 王泽皋, 高景春, 孙佩卿. 邢台震情窗口的遥联性[J]. 山西地震, 1995, (2): 14-18. [18] 王琤琤, 刘红桂, 王炜, 等. 广义地震活动窗及其对震前异常过程的跟踪应用[J]. 地震, 2000, 20(4): 19-27. [19] 倪红玉, 刘泽民, 洪德全, 等. “霍山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研究[J]. 中国地震, 2012, 28(3): 294-303. [20] 李发, 黄显良, 陈宇卫, 等. 安徽霍山窗中小地震的地震波衰减特征研究[J]. 地震学报, 2013, 35(2): 209-217+285. [21] 洪德全, 王行舟, 程鑫, 等. 徽霍山窗重复地震尾波QC值变化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3, 56(10): 3416-3424. [22] 啜永清. 大同—阳高地震的余震窗口[J]. 山西地震, 1995, (1): 20-24. [23] 啜永清, 刘巍, 彭美煊. 大同—阳高地震的余震与华北北部较大地震的关系[J]. 地震, 1999, 19(4): 379-386. [24] 啜永清. 大同—阳高地震的余震窗口特征及机理分析[J]. 山西地震, 1999, (Z1): 25-30. [25] Lei J. Upper-mantle tomography and dynamics beneath the North China Craton[J]. J. Geophys. Res., 2012, 117, B06313. [26] 易桂喜, 龙锋, 张致伟, 等. 长宁窗地震与四川及邻区M≥5.5地震的对应关系[J]. 地震研究, 2013, 36(4): 427-432. [27] Molchan G M. Strategies in strong earthquake prediction[J]. Phys Earth Plane Inter, 1990, 61(1-2): 84-98. [28] Molchan G M. Earthquake prediction as a decision making problem[J]. Pure and Appl Geophys, 1997, 149(1): 233-247. [29] Molchan G M. Space-time earthquake prediction:the error diagrams[J]. Pure and Appl Geophys, 2010, 167(8-9): 907-917. [30] 蒋长胜, 张浪平, 韩立波, 等. 中长期地震危险性概率预测中的统计检验方法Ⅰ: Molchan图表法[J]. 地震, 2011, 31(2): 106-113. [31] 王晓青. R值用于地震预测效能评估中的问题与改进[J]. 中国地震, 2000, 16(3): 256-262. [32] 张国民, 刘杰, 石耀霖. 年度地震预报能力的科学评价[J]. 地震学报, 2002, 24(5): 525-532. [33] 马宏生, 刘杰, 吴昊, 等. 基于R值评分的年度地震预报能力评价[J]. 地震, 2004, 24(2): 31-37. [34] 罗兰格. 再谈地震预报R值评分法[J]. 华北地震科学, 2015, 33(4): 66-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