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aldhauser F, Ellsworth W L. A double-difference earthquake location algorithm: method and application to the Northern Hayward Fault California[J]. Bull Seismol Soc Amer, 2000, 90: 1353-1368. [2] 杨智娴, 陈运泰, 郑月军, 等. 双差地震定位法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地震精确定位中的应用[J]. 中国科学D辑, 2003, 33(增刊): 129-134. [3] 杨智娴, 陈运泰. 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再次精确测定1998年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J]. 地震学报, 2004, 26(2): 115-120. [4] 黄媛, 吴建平, 张天中, 等. 汶川8.0级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研究[J]. 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2008, 38: 1242-1249. [5] 陈翰林, 赵翠萍, 修济刚, 等. 龙滩水库地震精定位及活动特征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2035-2043. [6] 郑勇, 马宏生, 吕坚, 等. 汶川地震强余震(MS≥5.6)的震源机制解及其与发震构造的关系[J]. 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2009, 39: 413-426. [7] 陈九辉, 刘启元, 李顺成, 等. 汶川MS8.0地震余震序列重新定位及其地震构造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390-397. [8] 朱艾斓, 徐锡伟, 胡平, 等. 首都圈地区小震重新定位及其在地震构造研究中的应用[J]. 地质评论, 2005, 51: 268-274 [9] 赵博, 高原, 石玉涛. 用双差定位结果分析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J]. 地震, 2013, 33(1): 12-21 [10] 于湘伟, 陈运泰, 张怀. 京津唐地区中小地震重新定位[J]. 地震学报, 2010, 32(3): 257-269 [11] 刘瑞丰, 高景春, 陈运泰, 等.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建设与发展[J]. 地震学报, 2008, 30(5): 533-539. [12] 赵珠, 丁志峰, 易桂喜, 等. 西藏地震定位一种使用单纯形优化的非线性方法[J]. 地震学报, 1994, 16(2): 212-219. [13] 房立华, 吴建平, 张天中, 等. 2011年云南盈江MS5.8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J]. 地震学报, 2011, 33(2): 262-267. [14] Fang L H, Wu J P, Wang W L, et al. Relocation of the mainshock and aftershock sequences of MS7.0 Sichuan Lushan earthquake[J]. Chin Sci Bull, 2013, 58: 3451-3459, doi: 10.1007/s11434-013-6000-2. [15] Fang L H, Wu J P, Wang C Z, et al. Relocation of the 2012 MS6.6 Xinjiang Xinyuan earthquake sequence[J].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14, 57: 216-220, doi: 10.1007/s11430-013-4755-6. [16] 于湘伟, 陈运泰, 王培德. 京津唐地区中上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J]. 地震学报, 2003, 25(1): 1-14. [17] 朱露培, 曾融生, 刘福田. 京津唐张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P波速度结构[J]. 地球物理学报, 1990, 33(3): 267-277. [18] 陈国英, 宋仲和, 安昌强, 等. 华北地区三维地壳上地幔结构[J]. 地球物理学报, 1991, 34(2): 172-181. [19] 李松林, 张先康, 宋占隆, 等. 多条人工地震测深剖面资料联合反演首都圈三维地壳结构[J]. 地球物理学报, 2001, 44(3): 360-368. [20] 刘启元, 王峻, 陈九辉, 等. 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孕震环境: 密集地震台阵观测得到的结果[J]. 地学前缘, 2007, 14(6): 205-213. [21] 吕作勇, 吴建平. 华北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P波速度结构[J]. 地震学报, 2010, 32(1): 1-11. [22] 王未来, 吴建平, 房立华. 唐海—商都地震台阵剖面下方的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1): 81-89. [23] 邓起东, 冉勇康, 杨晓平, 等. 国活动构造图(1∶400万)[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7. [24] 汪素云, James Ni, 马宗晋, 等. 华北强震断层面解和震源深度特征[J]. 地球物理学报, 1991, 34(1): 42-54. [25] 张四昌, 赵军. 华北地区震源断层与深浅构造关系的初步研究[J]. 华北地震科学, 1995, 13(3): 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