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梅世蓉. 地震前兆场物理模式与前兆时空分布机制研究(三)强震孕育时地震活动与地壳形变场异常及机制[J]. 地震学报, 1996, 18(2): 170-178. [2] 江在森, 丁平, 王双绪, 等. 中国西部大地形变监测与地震预测[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1. [3] 顾国华, 申旭辉, 王敏. 利用GPS观测到的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J]. 全球定位系统, 2001, 26(4): 23-30. [4] 王敏, 沈正康, 牛之俊, 等. 现今中国大陆地壳运动与活动块体模型[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33(增刊): 21-32. [5] 江在森, 刘经南. 应用最小二乘配置建立地壳运动速度场与应变场的方法[J].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53(5): 1109-1117. [6] 丁国瑜, 卢演俦. 板内块体的现代运动[M]. 见: 马杏垣主编, 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图集.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89. [7] 虢顺民, 江在森, 张崇立. 青藏高原东北缘晚第四纪块体划分与运动态势研究[J]. 地震地质, 2000, 22(3): 219-230. [8] 王双绪, 蒋锋云, 李宁, 等. 岷县漳县6.6级地震前区域地壳运动变形背景与断层形变异常特征[J]. 地震工程学报, 2013, 35(3): 503-512. [9] 巩守文. 共和6.9级地震垂直形变场位错模式及其演化特征的研究[J]. 地震学报, 1993, 15(3): 289-295. [10] 江在森, 王双绪, 赵振才. 南北地震带和青藏块体东部近期大地形变与地震特征[J]. 中国地震, 1997, 13(2): 139-150. [11] 王双绪, 江在森, 张希, 等. 青藏块体东北缘现今构造形变与蕴震特征[J]. 地震学报, 2002, 24(1): 27-34. [12] 江在森, 张希, 崔笃信, 等. 青藏块体东北缘近期水平运动与变形[J]. 地球物理学报, 2001, 44(5): 636-644. [13] 王双绪, 张希, 张四新, 等. 强震中期阶段区域性形变异常的共性特征及其机制以青藏块体东北部为例[J]. 地震, 2004, 24(4): 73-79. [14] 王双绪, 张希, 张四新, 等. 南北地震带区域形变异常特征与地震关系研究[J]. 地震, 2006, 26(1): 47-56. [15] 王双绪, 蒋锋云, 郝明, 等. 青藏高原东缘现今三维地壳运动特征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3, 56(10): 3334-3345. [16] 丁国瑜. 中国岩石圈动力学概论[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