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池顺良, 艾学民, 池亮, 等. 钻孔应变观测技术发展方向探讨[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1998, 19(5): 23-29. [2] 张国安, 陈德福, 陈耿琦, 等. 中国地壳形变连续观测的发展与展望[J]. 地震研究, 2002, 25(4): 383-90. [3] 何成平, 欧阳祖熙. 倾斜形变观测技术发展综述[J].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2006, 18: 149-157. [4] 张肇诚主编. 中国震例(1966—1975)[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8. [5] 张肇诚主编. 中国震例(1976—1980)[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0. [6] 张肇诚主编. 中国震例(1981—1985)[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0. [7] 张肇诚主编. 中国震例(1986—1988)[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9. [8] 张肇诚主编. 中国震例(1989—1991)[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0. [9] 陈棋福主编. 中国震例(1992—1994)[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2. [10] 陈棋福主编. 中国震例(1995—1996)[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2. [11] 陈棋福主编. 中国震例(1997—1999)[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2. [12] 陈棋福主编. 中国震例(2000—2002)[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8. [13] 蒋海昆主编. 中国震例(2003—2006)[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14. [14] 邓起东, 张培震, 冉勇康, 等. 中国活动构造基本特征[J]. 中国科学(D辑), 2002, 32(12): 1020-1030. [15] 张家声, 李燕, 韩竹均. 青藏高原向东挤出的变形响应及南北地震带构造组成[J]. 地学前缘, 2003, 10(增刊): 168-175. [16] 张培震, 邓起东, 张国民, 等. 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J]. 中国科学(D辑), 2003, 33(增刊): 12-20. [17] 张培震, 闻学泽, 徐锡伟, 等. 2008年汶川8.0级特大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多单元组合模式[J]. 科学通报, 2009, 54(7): 944-953. [18] 闻学泽, 杜方, 张培震, 等. 巴颜喀拉块体北和东边界大地震序列的关联性与2008年汶川地震[J]. 地球物理学报, 2011, 54(3): 706-716. [19] Wang, Q, Qiao X J, Lan Q G, et al. Rupture of deep faults in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uplift of the Longmen Shan[J]. Nature Geoscience, 2011, 4, doi:10.1038/NGEO1210. [20] 徐锡伟, 闻学泽, 韩竹军, 等. 四川芦山7.0级强震: 一次典型的盲逆断层型地震[J]. 科学通报, 2013, 58(20): 1887-1893. [21] Jiang Z, Wang M, Wang Y, et al. GPS constrained coseismic source and slip distribution of the 2013 MW6.6 Lushan, China, earthquake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4, 41(2): 407-413. [22] Liu M, Luo G, Wang H. The 2013 Lushan Earthquake in China Tests Hazard Assessments[J]. 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4, 85(1): 40-43. [23] 马宗晋, 李献智, 金继宇. 地震迁移的规律、 解释和预报—中国大陆四条地震带的地震迁移[J]. 地震地质, 1992, 14(2): 129-139. [24] 中国地震局. 汶川8.0级地震科学研究报告[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9. [25] 柯昌安, 李正媛, 窦玛丽. 汶川8级地震前陕西地倾斜γ值的异常反应[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8, 28(6): 56-60. [26] 牛安福, 张凌空, 闫伟, 等. 汶川地震前南北地震带中北段地形变变化特征的研究[J]. 地震, 2009, 29(1): 100-107. [27] 王秀文, 刘瑞春, 宋美琴, 等. 山西形变台网对汶川8.0级地震的响应及异常特征[J]. 山西地震, 2010, (1): 11-17. [28] 刘志敏, 杨晓泓, 薛生瑞, 等. 几次地震前山西形变台网观测资料异常变化分析[J]. 山西地震, 2010, (2): 31-33. [29] 杨俊芳, 张彩霞. 陕西韩城地震台金属摆地倾斜资料与周边地震活动相关性探讨[J]. 山西地震, 2010, (4): 27-29. [30] 陈立德, 付虹. 汶川8.0级地震前兆异常对比研究[J]. 內陸地震, 2010, 24(4): 289-297. [31] 程万正, 苏琴, 孙毅. 对汶川8.0级地震前四川地区地形变类观测异常的研究[J]. 四川地震, 2011, (1): 1-10. [32] 程万正, 官致君, 苏琴, 等. 汶川MS8.0地震前四川地区前兆异常及其统计分析[J]. 地震学报, 2011, 33(3): 304-318. [33] 牛安福, 张凌空, 闫伟, 等. 汶川地震近震源区地形变短期前兆现象的解析[J]. 地震, 2012, 32(2): 52-63. [34] 付虹, 赵小艳. 汶川MS8.0地震前云南地区显著前兆观测异常分析[J]. 地震学报, 2013, 35(4): 477-484. [35] 崔青发, 韩晓飞, 张璐, 等. 西安台体应变对汶川大地震的响应分析[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4, 34(4): 96-101. [36] 杨玲英, 张欢, 毛先进, 等. 永胜台对汶川8.0级地震的倾斜响应与异常分析[J]. 地震研究, 2014, 37(4): 628-633. [37] 牛安福, 顾国华, 曹景鹏, 等. 芦山MS7.0地震前远、 近场形变时空演化特征研究[J]. 地震学报, 2013, 35(5): 670-680. [38] 徐纪人. 潮汐因子变化与1976年松潘地震[J].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83, 3(4): 38-43. [39] 郭大庆, 田少柏. 兰州GS11-150重力仪固体潮观测及旦马地震前兆[J]. 地壳形变与地震, 1985, 5(1): 21-24. [40] 吴雪芳. 固体潮预报地震的理论基础与方法[J]. 地震, 1991, 11(1): 8-14. [41] 李瑞浩, 刘贵安, 陈冬生, 等. 滇西试验场重力潮汐观测及其地震响应特征的研究[J]. 中国地震, 1995, 11(2): 161-167. [42] 吴雪芳. 重力方法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J]. 地震, 1996, 16(1): 90-95. [43] 马禾青. 几次中强地震前宁夏地倾斜异常特征[J]. 内陆地震, 1998, 12(4): 343-348. [44] 常千军, 张昱, 周志宇. 兰州形变台潮汐形变观测结果与甘肃永登、 天祝地震[J]. 西北地震学报, 1998, 20(3): 33-38. [45] 陈德福. 我国的水管仪倾斜固体潮观测[A].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进展论文集[C]. 2004. [46] 金涛, 訾少刚, 赵宁. 银川地震台重力观测在民乐山丹地震前异常分析[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5, 26(增刊):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