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阚荣举, 等.我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与现代构造活动特征的探讨 [J]. 地球物理学报, 1977, 20(2): 96-109. [2] 丁国瑜. 中国岩石圈地球动力学概论[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1. [3] 唐荣昌, 韩渭宾. 四川活动断裂与地震 [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3. [4] 苏有锦, 秦嘉政. 川滇地区强震活动与区域新构造运动的关系[J]. 中国地震, 2001, 17(1): 24-34. [5] 杜方, 吴江. 川滇强震前地下流体短临前兆综合信息特征[J]. 四川地震, 2004, 9(3): 10-19. [6] 刘耀炜, 施锦, 潘树新, 等. 川滇地区地下流体中短期前兆识别和区域性特征[J]. 地震, 2002, 22(1): 17-24. [7] 国家地震局预测预防司. 地震短临预报的理论与方法(“八五”攻关三级课题论文集)[C].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7. [8] 王云基, 张立, 官致君. 西南地区前兆观测特征和地震短期预测方法研究[J]. 四川地震, 2003, 12(4): 1-13. [9] 石绍先, 程万正. 川滇前兆群体异常与成组强震[J]. 中国地震, 2004, 20(2): 170-178. [10] 张肇诚. 中国震例(1976—1980)[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0. [11] 张肇诚. 中国震例(1981—1985)[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0. [12] 张肇诚. 中国震例(1986—1988)[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9. [13] 张肇诚. 中国震例(1989—1991)[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0. [14] 陈棋福. 中国震例(1992—1994)[M ].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2. [15] 陈棋福. 中国震例(1995—1996)[M ].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2. [16] 陈棋福. 中国震例(1997—1999)[M ].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2. [17] 陈棋福. 中国震例(2000—2002)[M ].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4. [18] 蒋海昆. 中国震例(2003—2006)[M ].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14. [19]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 中国震例(2007—2012), 待出版. [20] 曹玲玲, 刘耀炜. 川滇地区强震流体综合前兆特征初探[J]. 地震研究, 2010, 33(3): 239-246. [21] 刘耀炜, 施锦, 潘树新, 等. 水化学中短期参量异常识别方法及效能评价[J]. 地震, 2002, 20(Suppl.): 97-106. [22] 刘耀炜, 曹玲玲, 平建军. 地下流体短期前兆典型特征分析[J]. 中国地震, 2004, 20(4): 372-379. [23] 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 地震地下水手册[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5. [24] 刘耀炜, 范世宏, 曹玲玲. 地下流体中短期异常与地震活动性指标[J].地震, 1999. 19(1): 19-25. [25] 姜葵. 1988年云南澜沧一耿马地震[M].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3. [26] 高小其, 王琼, 朱成英, 等. 7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前兆异常特征及判定指标的研究[J]. 内陆地震, 2010, 26(2): 123-137. [27] 王吉易, 张素欣, 郑云贞. 异常系列分析预报新方法探讨[J]. 华北地震科学, 1993, 9(1): 91-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