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曹建玲, 石耀霖, 张怀, 等. 青藏高原GPS位移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顺时针旋转成因的数值模拟[J]. 科学通报, 2009, 54(2): 224-234. [2] 崔仲雄, 裴顺平. 青藏高原东构造结及周边地区上地幔顶部Pn速度结构和各项异性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9): 2245-2254. [3] 滕吉文, 王谦身, 王光杰.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的特异重力场与深部地壳结构[J].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49(4): 1045-1052. [4] Zeitler P K, Meltzer A S, Brown L, et al. Tectonics and topographic evolution of Namche Barwa and the easternmost Lhasa block, Tibet[J].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Special Papers, 2014, 507: 23-58 [5] 孙东霞, 季建清, 张志诚, 等. 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流域地貌差异演化的岩屑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J]. 科学通报, 54(23): 3738-3747. [6] Enkelmann E, Ehlers T A, Zeitler P K, et al. Denudation of the Namche Barwa antiform, eastern Himalaya[J].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11, 307 (3): 323-333. [7] 王兆印, 余国安, 王旭昭, 等. 青藏高原抬升对雅鲁藏布江泥沙运动和地貌演变的影响[J]. 泥沙研究, 2014, (02): 1-7. [8] 黄文星, 王国灿, 王岸, 等.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河流形态特征及其意义[J]. 地质通报, 2013, (01): 130-140. [9] 梁朋.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河流阶地、 地貌指数的定量提取及其构造指示意义[D].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2015. [10] 张会平, 杨农, 张岳桥, 等. 岷江水系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指示意义[J]. 第四纪研究, 2006, 26(1): 126-135. [11] Strahler A N. Hypsometric (Area-Altitude) Analysis of Erosional Topography[J].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1952, 63(11): 1117-1142. [12] 赵国华, 李勇, 颜照坤, 等. 龙门山中段山前河流Hack剖面和面积-高程积分的构造地貌研究[J]. 第四纪研究, 2014, 34(2): 302-311. [13] 苏琦, 袁道阳, 谢虹, 等. 祁连山西段党河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指示意义[J]. 第四纪研究, 2015, 35(1): 48-59. [14] 梁明剑, 周荣军, 闫亮, 等. 青海达日断裂中段构造活动与地貌发育的响应关系探讨[J]. 地震地质, 2014, 36(1): 28-38. [15] 褚永彬, 朱利东, 陈伟, 等. 疏勒河上游河流地貌特征及演化[J]. 第四纪研究, 2015, 35(2): 465-474. [16] 王林, 何仲太, 马保起. 岱海流域地貌演化及其对断裂活动性的指示意义[J]. 第四纪研究, 2008, 28(2): 310-318. [17] 苏琦, 袁道阳, 谢虹, 等. 祁连山西段疏勒河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 地震地质, 2016, (02): 240-258. [18] 张天琪, 王振, 张晓明, 等. 北天山乌鲁木齐河流域面积-高程积分及其地貌意义[J]. 第四纪研究, 2015, 35(1): 60-70. [19] 王林, 周青云, 王峻, 等. 基于深部地震资料与地表变形资料的芦山地震发震构造研究[J]. 地震地质, 2016, 38(2): 458-476. [20] 王猛, 刘焰, 何延波, 等. 喜马拉雅山脉的地质地貌特征: 来自SRTM数字高程模型和降水量数据的约束[J]. 地质科学, 2008, (03): 603-622. [21] 雷永良, 钟大赉, 季建清, 等.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更新世两期抬升—剥露事件的裂变径迹证据[J]. 第四纪研究, 2008, (04): 584-590. [22] 唐方头, 宋键, 曹忠权, 等. 最新GPS数据揭示的东构造结周边主要断裂带的运动特征[J]. 地球物理学报, 2010, (09): 2119-2128. [23] 宋键.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周边地区主要断裂现今运动特征与数值模拟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1, 54(6): 43-46. [24] 王阎昭, 王敏, 沈正康, 等. 怒江断裂现今错动速率与地震危险性[J]. 地震地质, 2015, (02): 374-383. [25] 李光涛. 滇西南怒江断裂带第四纪以来的构造活动性[D].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2008. [26] 任金卫, 沈军, 曹忠权, 等. 西藏东南部嘉黎断裂新知[J]. 地震地质, 2000, 22(4): 344-350. [27] 宋键, 唐方头, 邓志辉, 等. 青藏高原嘉黎断裂晚第四纪运动特征[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06): 973-980. [28] 单菊萍. 基于DEM的雅鲁藏布江河流地貌特征的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 [29] 钱程, 崔天日, 李林川, 等. ASTER-GDEM在大兴安岭北段地貌形态分析中的应用[J]. 地质力学学报, 2013, 19(1): 82-92. [30] 昌小立, 周杨, 罗明良. 基于ASTER GDEM的延河流域水系提取及面积高程积分演技[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4, 30(12): 1475-1477. [31] 陈麒光, 邵兆刚, 韩建恩, 等. 基于ASTER-GDEM数据的羊卓雍错地区构造地貌分析[J]. 地质力学学报, 2014, 20(3): 304-316. [32] Pike R J, Wilson S E. Elevation-Relief Ratio, Hypsometric Integral, and Geomorphic Area-Altitude Analysis[J].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1971, 82(4): 1079-1083. [33] 刘非非, 杜国云. 沂沭断裂带活动构造的流域地貌分析[J]. 第四纪研究, 2016, 36(2): 453-463. [34] 赵洪壮, 李有利, 杨景春, 等. 面积高度积分的面积依赖与空间分布特征[J]. 地理研究, 2010, (02): 271-282. [35] 朱志澄. 构造地质学第2版[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