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郭增建, 马宗晋. 中国特大地震研究[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8. [2] 马宗晋, 傅征祥. 1996—1976年中国九大地震.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2. [3] 张培震, 邓起东, 张国民, 等. 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 中国科学(D辑), 2003, 33(增刊): 12-20. [4] 新疆地震局. 富蕴地震断裂带[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5. [5] 赵瑞斌, 沈军, 李军. 1902年新疆阿图什8级地震形变特征与发震模式初探[J]. 地震地质, 2001, 23(4): 493-500. [6] 张培震, 邓起东, 徐锡伟, 等. 盲断裂、 褶皱地震与新疆1906年玛纳斯地震[J]. 地震地质, 1994, 16(3): 193-204. [7] 周伟新, 杨主恩, 孙君秀, 等. 1906年玛纳斯7.7级地震孕震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J]. 地震地质, 2003, 25(4): 509-616. [8] 张国民, 钮凤林, 邵志刚, 等. 中国大陆MS≥7.8大震的余震活动差异性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 地震, 2010, 30(4): 1-12. [9] 梅世蓉, 薛艳, 宋治平. 汶川8.0级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特征与启示[J]. 地震, 2009, 29(1): 1-12. [10] 梅世蓉, 宋治平, 薛艳. 中国巨大地震前地震活动环形分布图像与规律[J]. 地震学报, 1996, 18(4): 413-419. [11] 薛艳, 刘杰, 梅世蓉, 等.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特征[J]. 地震学报, 2009, 31(6): 606-619. [12] 王海涛, 李莹甄, 屠泓为. 新疆历史地震目录完整性分析[J]. 内陆地震, 2006, 20(1): 10-17. [13] 国家地震局预测预防司. 测震学分析预报反方法[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7. [14] 蒋海昆, 曲延军, 李永莉, 等. 中国大陆中强地震余震序列的部分统计特征[J].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49(4): 1110-1117. [15] 傅征祥. 大地震的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和重复时间[J]. 地震地质, 1990, 12(1): 15-20. [16] 刘蒲雄, 陈修启, 吕晓健, 等. 地震序列的后续显著地震的预测研究[J]. 地震学报, 1996, 18(1): 27-33. [17] 高国英, 温和平. 帕米尔东北侧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活动特征研究[J]. 中国地震, 2000, 16(2): 176-181. [18] 柔洁, 宋和平, 娄少平, 等. 俄、 中、 蒙交界7.9级地震[J]. 国际地震动态, 2004, 304(4): 1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