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郭增建, 马宗晋. 中国特大地震研究[M]. 地震出版社, 1988. [2] 马宗晋, 傅征祥, 张郢珍, 等. 1966—1976年中国九大地震[M]. 地震出版社, 1982. [3] Gutenberg B, Richter C F. Seismicity of the earth and associated phenomena[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New Jersey, 1954. [4] 张文佑. 断块构造导论[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84. [5] 马杏垣. 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图集[M]. 北京: 地图出版社, 1989. [6] 丁国瑜. 活动亚板块、 构造块体相对运动[A]. 丁国瑜. 中国岩石圈动力学概论[C].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1. 142-153. [7] 张国民, 张培震. “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中期学术进展[J]. 中国基础科学, 2000, (10): 4-10. [8] 张培震, 邓起东, 张国民, 等. 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J]. 中国科学, D辑, 2003, 33(增刊): 12-20. [9] 马宗晋, 江良谋, 李存悌. 中国及邻区特大地震地质与地球物理环境和危险区划分[A]. 马宗晋.中国大陆2005年前强震危险区预测研究[C].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7. 172-182. [10] Kahattri K N. Great earthquakes seismicity gap and potential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along the Himalayan plate boundary[J]. Tectonophysics, 1987, 138: 79-92. [11] Bilham R, Gaur V K, Molnar P. Himalayan seismic hazard[J]. Science, 2001, 293: 1442-1444. [12] 傅征祥, 刘杰, 王晓青, 等.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板内8级大地震活动过程和趋势预测初步研究[J]. 地学前缘, 2003, 10(特刊): 112-117. [13] Kagan Y Y, Jackson D D. Long-term earthquake clustering[J]. Geophy J Int, 1991, 104: 117-133. [14] 方开泰, 潘恩沛. 聚类分析[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2. [15] 洪时中. 最优分割在地震分期中的应用[J]. 西北地震学报, 1984, 6(1): 49-57. [16] 梅世蓉. 中国的地震活动性[J]. 地球物理学报, 1960, 9(1): 1-19. [17] 李钦祖. 华北地壳应力场的基本特征[J]. 地球物理学报, 1980, 23(4): 376-388. [18] 张国民. 我国大陆强震活动的韵律特征[J]. 地震地质, 1987, 9(2): 27-37. [19] 张国民, 马宏生. 我国陆区7级地震形势分析[A].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中国大陆强震趋势预测研究(2007年度)[C].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006. 59-64. [20] 洪时中. 分维与地震科学[J]. 科学, 1990, 42(2): 105-108. [21] 吴忠良. 关于b值应用于地震趋势预测的讨论[J]. 地震学报, 2001, 23(5): 548-551. [22] 张国民, 马宏生, 王辉, 等.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与强震活动[J].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48(3): 602-610. |